一座東北小城的文旅融合密碼
2025-08-14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清晨的薄霧中,藍孔雀展開近兩米長的尾羽,在溫帶草原的陽光下折射出金屬般的光澤。這些原本只屬于熱帶雨林的生靈,如今已在北緯46°的烏蘭浩特扎下根來。如今,存欄的2800只孔雀不僅振翅于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更牽引出一條“養殖+非遺+旅游”的完整產業鏈,讓這座東北小城找到了鄉村振興的獨特路徑。
在烏蘭浩特的溫帶氣候中養活熱帶孔雀,曾是周海燕面臨的首要挑戰。2010年3月,她創建義勒力特孔雀園,次年成立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集結59戶社員共同探索北方孔雀養殖技術。孔雀園最初定位為封閉式扶貧產業基地,通過“免費加盟+原料供應”模式帶動貧困戶:建檔立卡戶不僅免交加盟費,還能免費獲取飼料、藥品及種苗。2018年,合作社發放價值6萬元的孔雀種苗,當年即為農戶創收8萬元。
真正的質變始于孔雀羽毛的深度開發。合作社將自然脫落的羽毛收集處理,設計成耳墜、面具等工藝品。一個貧困戶制作一枚羽毛發飾可獲2元手工費,日均完成50100個,月增收達3000元。隨著“北方孔雀園”的名聲不脛而走,游客量持續攀升。合作社果斷轉型,將生產基地改造為觀光園,旅游旺季日接待游客500人次。2017年旅游增收10萬元,次年增至15萬元,實現了“文化促旅游、旅游促就業、就業促脫貧”的良性循環。
孔雀羽毛工藝的繁榮,為傳統技藝注入了新生命。2025年,周海燕團隊的羽毛工藝品制作技藝被正式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她們創辦的興安盟蒙雀培訓學校將這門技藝系統化傳授,培訓覆蓋興安盟3個旗(市)27個嘎查(村、社區),累計超4000人次參訓,其中殘疾人達680人次。目前已有590人取得就業資格證書,200余人成為合作社固定代加工人員。
同樣在非遺產業化道路上疾馳的,還有馬頭琴制作技藝傳承人旺盛。2008年返鄉創業至今,他培養了60余名制琴師,工坊生產的馬頭琴不僅暢銷國內,更遠渡重洋銷往美國、新加坡、日本、韓國。“以前外出打工,現在跟著旺師傅學制琴,收入穩定還能顧家。”制琴師包格日勒圖的感慨,道出了非遺產業化對鄉村就業的變革性力量。
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在今年8月迎來政策加持。內蒙古自治區舉辦“非遺進景區”對接會,匯集30個重點非遺項目、9家文創企業和26家景區,推動馬頭琴演奏、蒙古族刺繡等非遺項目動態化呈現于旅游場景。烏蘭浩特積極響應,將孔雀羽毛工藝、馬頭琴制作等非遺體驗植入旅游線路,讓游客在親手制作羽毛捕夢網或試彈馬頭琴的過程中,實現從“觀看”到“體驗”的跨越。
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節慶活動成為引爆點。2025年“五一”期間,葛根廟鎮第四屆“天駿杯”賽馬射箭大會匯聚300余名射手與數十匹駿馬,配合四胡演奏、科爾沁民歌表演,短短數日吸引游客7萬人次,帶動消費35萬元,游客量與旅游收入同比激增30%。此類活動將紅色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文化有機融合,激活了烏蘭浩特的文化基因。
庭院經濟同樣煥發新生機。斯力很現代農業園區創新推行“美麗庭院+”模式,村民董鳳萍在自家庭院種植三畝水稻與兩棚茄子黃瓜,年收入1萬余元;韓玲飼養的200余只土雞年產蛋2萬余枚,笨雞蛋以“蛋黃緊實、口感香醇”贏得市場,年增收超2萬元。這些“方寸庭院”的轉型,使鄉村顏值與經濟價值同步提升,目前園區已創建盟級“美麗庭院”30余戶。
政策支持持續加碼。2025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財政下達文旅藝術領域專項資金2.87億元,重點支持特色文旅產業發展。一個月后,烏蘭浩特市委書記曹智勇親自主持文旅企業座談會,蒙雀養殖專業合作社等企業代表共商發展策略,會議強調“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群眾受益”的發展格局。
在烏蘭浩特的實踐中,“養殖+非遺+旅游”形成了相互滋養的閉環。孔雀養殖為羽毛工藝提供原料,非遺技藝提升產品附加值,旅游體驗拓展消費場景。蒙雀合作社計劃今年將孔雀羽毛工藝打造成“國潮單品”,同時與旅行社合作推出孔雀放飛、研學、認養等深度體驗項目。
馬頭琴工坊則依托旅游擴大影響力。旺盛的工坊設在興安領創·展示體驗中心,游客循著琴聲而來,在參觀制作過程后帶走的不只是一把琴,更是一段可觸摸的文化記憶。這種“前店后坊”模式,使非遺從靜態展示轉向活態傳承。
烏蘭浩特的故事沒有宏大敘事,只有2800只孔雀的羽翼輕振,4000人次的技藝傳承,7萬游客的賽馬場歡呼。當養殖欄舍、非遺工坊與旅游景區打破邊界,一座小城在羽毛的微光中,照見了鄉村振興的真實模樣——傳統與現代交融,自然與人文共生,終成北疆大地上最動人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