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開啟田園旅居新篇
2025-08-28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鎮域旅居,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型載體,在2025年已成為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踐模式。與傳統鄉村旅游不同,旅居模式強調中長期居住、深度體驗與生活方式的融合,而科技則成為實現這一轉變的核心引擎。
在莫干山鎮,2025年的旅居產業數據印證了實質性進展。截至8月,該鎮旅居者平均停留時長已達12.3天,較2022年的4.5天增長173%。旅居收入占全鎮文旅總收入的67%,直接帶動本地就業人口增加41%。這些數字背后,是基礎設施數字化、服務智能化和文化體驗深度化的系統變革。
莫干山鎮民宿業主介紹,民宿安裝了5G 物聯網系統,客人可通過人臉識別無感入住,房間內智能傳感器實時調節溫濕度,而后臺管理系統自動協調保潔、配送等服務的調度。2025年18月,該民宿能耗降低22%,客戶滿意度提升至98%。
2025年,中國已建成覆蓋90%鄉鎮的千兆光網和5G網絡,為鎮域旅居提供了堅實基礎。在貴州萬峰林鎮,數字孿生平臺將喀斯特地貌、布依族村寨、農田景觀進行三維建模,旅居者可通過AR眼鏡獲取實時導覽,植物識別、地貌形成歷史、農耕文化解讀等信息即時疊加在視野中。
科技應用不僅提升體驗,更重塑產業生態。在江蘇周莊鎮,2025年8月的水鄉旅居數據顯示,73%的旅居訂單通過區塊鏈平臺實現溯源預訂,從房源信息、服務承諾到消費評價均不可篡改。當地政府建設的“智慧周莊”平臺接入了480家民宿、32個文化場館和89家農家樂,實現資源一圖管理、客流實時調控。科技解決了鎮域文旅的痛點:資源分散、服務標準化不足、文化體驗淺層化。2025年,浙江省首批“未來鄉村”試點鄉鎮中,旅居產業數字化率已達85%,投訴率同比下降76%。
農業與旅居的融合也因科技而深化。在四川郫都區戰旗村,旅居者可認養數字農場中的地塊,通過無人機巡田和土壤傳感器數據,遠程了解農作物長勢并指導農場工人管理。2025年18月,該模式吸引旅居者3100人,帶動農產品直接銷售增長140%。
鎮域旅居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獨特性,而科技成為文化保護與活化的新工具。
在安徽黟縣宏村鎮,2025年的數字徽文化博物館已收錄327件古建筑高精度三維掃描數據、82項非遺技藝的全程影像記錄。旅居者不僅可沉浸式體驗徽州木雕、硯雕的制作過程,還可通過AI輔助設計系統,創作自己的徽派藝術作品。數據顯示,2025年宏村鎮旅居者中,參與深度文化體驗的比例達58%,較2022年提升32個百分點。
在云南和順古鎮,AI翻譯系統實時轉換方言,幫助旅居者與本地老人交流,聆聽未被記載的口述歷史。區塊鏈技術則用于非遺傳承人作品的版權保護與交易,2025年前8個月,當地非遺產品線上交易額達4200萬元,同比增長88%。
鎮域旅居不僅是文旅消費升級,更成為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可持續路徑。
在陜西袁家村,2025年的智慧旅居系統接入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全鏈條。旅居者掃描二維碼即可查看面粉、菜籽油等產品的原料來源、加工過程及碳足跡數據。該系統使當地農副產品溢價能力提升35%,并帶動周邊12個村莊加入供應鏈網絡。
綠色發展同樣因科技而提升。浙江安吉余村,所有旅居住所均安裝光伏發電裝置和雨水回收系統,碳積分APP實時顯示旅居者的低碳行為所帶來的碳減排量,并可兌換當地農產品或民宿優惠。2025年18月,余村旅居碳排放強度較2022年下降27%。
科技并未掩蓋所有問題。2025年,數字鴻溝在部分鄉鎮依然存在。在西部某些地區,老年人對智能系統的適應度較低,導致旅居經濟帶來的收益分配不均。此外,過度數字化也可能沖淡鄉土體驗的真實性。科技應當賦能而非替代,保留鄉土本真是鎮域旅居的核心。2025年,行業共識是科技應用需“隱形化”——服務體驗無縫融合,但文化原真性和生態可持續性始終優先。
2025年8月的中國鎮域,旅居已不再是簡單的空間移動,而成為一種科技增強的生活方式。5G網絡、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正靜默地編織著一張數字田園網絡,讓鄉村振興有“智”更有“質”,讓旅居者獲得深度體驗,讓在地居民共享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