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經濟推動文旅融合新篇章
2025-09-03
來源: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
2025年9月,文旅產業在“體育+”模式的催化下,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體育賽事不再僅僅是競技的舞臺,更成為區域經濟與文化消費的強力引擎。從城市到鄉村,從濱海到山野,以賽事為媒,文旅為核的融合實踐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消費場景與產業生態。
2025年1月至8月,全國累計舉辦國際級、國家級體育賽事427場,較2024年同期增長38%。其中,馬拉松、自行車、水上運動及越野賽事占比超60%。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這些賽事直接帶動文旅消費規模達1127億元,同比增長41.2%。更重要的是,賽事參與者的平均停留時間從2024年的2.3天延長至3.1天,過夜率達79.6%,較上年提升11個百分點。
以2025年4月的無錫馬拉松為例,賽事期間無錫市接待游客量達68.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3.8億元,同比增長52%。當地酒店平均入住率連續三天達100%,周邊餐飲、零售業營業額環比增長超200%。賽事組委會與文旅部門聯合推出的“錫馬+太湖文旅套票”售出12.4萬份,聯動景區門票收入突破1億元。
體育賽事的在地化設計成為文旅賦能的關鍵。2025年,多地通過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打造具有鮮明地域標簽的賽事IP,實現“一賽一品”的差異化競爭。
2025年7月,青海環湖賽迎來20周年。賽事期間,青海省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長48.3%,旅游收入達47.5億元。其中,“環湖賽+非遺體驗”“環湖賽+高原生態研學”等主題產品消費占比超30%。組委會數據顯示,海外參賽者與觀眾人數較2024年增長73%,帶動國際旅游外匯收入同比增長61%。
同樣,2025年8月于貴州黔東南舉辦的“村超”總決賽,單日吸引現場觀眾超12萬人。黔東南州文旅局統計顯示,賽事期間全州旅游收入達28.7億元,同比增長210%。苗繡、銀飾、酸湯魚等非遺產品與特色餐飲銷售額同比翻番?!按宄甭搫又苓叴逭瞥龅摹白闱?/span>+民俗節慶”路線,累計接待游客46萬人次。
賽事的舉辦倒逼基礎設施優化,而文旅產業則成為直接受益者。2025年,多個賽事舉辦城市加速推進交通、住宿、數字化等配套建設。
據交通運輸部數據,2025年上半年,賽事舉辦城市新增高鐵班次1278列,加密航線386條。如成都為迎接世界運動會,于2025年6月前完成天府國際機場二期擴容,國際航班吞吐量同比增長33%。賽事期間,成都文旅消費規模達145億元,同比增長55%。
消費場景亦從觀賽向多元體驗延伸。2025年,北京延慶高山滑雪中心在舉辦國際雪聯比賽后,轉型為“四季運動樂園”,暑期接待游客量達42萬人次,收入超6億元。浙江千島湖依托鐵人三項賽事,開發“賽事+水上運動+民宿集群”產業鏈,2025年18月體育旅游收入達31億元,同比增長67%。
攜程數據顯示,2025年“賽事主題游”產品訂單量同比增長138%,其中“賽事+親子研學”“賽事+康養休閑”產品占比超40%。中青旅推出的“跟著賽事去旅行”系列線路,已覆蓋全國60%的賽事舉辦地,2025年累計服務游客超120萬人次。
需從“賽事引流”向“產業生態構建”轉型。2025年,蘇州與杭州通過成立文體旅融合發展基金,支持賽后場館改造與常態化運營,其場館賽后利用率均保持在70%以上。此外,數字化技術成為提升體驗的關鍵——杭州亞殘運會遺產項目“云上體育文旅平臺”已接入長三角120個場館,2025年累計預約量超千萬人次。
體育+文旅”已超越概念階段,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實然路徑。賽事流量通過文化賦能、場景創新與政策協同,轉化為持續的消費“留量”與產業動能。未來,如何進一步打通賽事IP與在地文化鏈、產業鏈,實現從短期爆發到長期繁榮的躍遷,仍需要更多探索與沉淀。但毋庸置疑的是,體育賽事已為文旅產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