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朋友圈又被刷屏了,不過這次的主角非同尋常,他就是咱們老百姓的習大大。按說呢,一個國家領導人訪問英國一般是屬于時政新聞的熱點的,不過,習大大心系百姓,不單談政治交流,更多還有經濟合作。話嘮君在朋友圈看到不少網友是這么評價習大大的:
“習大大60多歲了,作為CEO,公司14億員工,家底六十幾多萬億,為了公司的發展,還要與客戶打交道摸杯底,為了拿下高鐵和核電4000億大單,深夜還在英國酒吧被客戶灌酒,與時俱進還要陪客人耍寶玩自拍… …”
英國網友是這么說的:
“習大大是一位極具魄力的領導人,走到哪里,合作項目就跟到哪里?!?/p>
其實,習大大就是奔著新能源合作項目去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對中國經濟發展做了一次很深入的洞察,拿下英國這些合作項目,搭建一條經濟貿易的光明大道,完成中國各個領域一次成功的市場營銷。
那么問題來了,究竟什么樣的洞察才能做到成功的營銷?洞察,說白了就是隔洞窺視,發覺用戶心底的秘密。這位說了,不就是做市場調研嘛!是,但也不全是,你了解了用戶,不代表說你就能打動用戶。話嘮君從不同的經典案例中,總結出了以下四點洞察之道,或許能給諸位看官些許幫助。
一、把用戶訴求當做營銷思考,把種子用戶當做品牌代言。處于信息爆炸時代下的用戶,不只是會被動地接受他人的信息引導與教化,他們也會有屬于自己的一套想法,盡管有些橫七豎八,盡管有些良莠不齊,但作為一個營銷者而言,不能對用戶產生偏見,是應該尊重所有聲音的。理解是萬能的,尤其是在面對消費者時,理解是走進他們生活的切入口,也是讓他們走進你的產品的接口。換言之,換位思考+主動引導=成功的情感訴求。
當有一批相對喜愛你產品的人群,并能細心地為你提出建議時,恭喜你,他們就是你夢寐以求的發燒友。作為營銷者,要學會與發燒友交心,如同一個老友,情感主導著彼此的思索,很自然地,這些老友就會像給孩子介紹對象一樣四處跟別人推薦,循序漸進的,就會影響意見領袖,或者干脆就成為了意見領袖。你會很驚喜地聽到他們說:“我為自己代言!”
二、玩轉結果導向。每個人都會害怕一個結果,那就是失去。比如你快要結婚了,突然邂逅了一個你更喜歡的人,交往后發現還是原來的是真愛,可惜人家早已消失在人海了;又如你在路邊撿到人民幣,發現是假鈔,你不會難過,但撿錢時口袋里的錢被小偷順走了,你就會破口大罵,氣憤不已。營銷者或許可以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反應,換化作一種營銷方式,即結果導向。不談產品的優勢,而是突出缺少這個產品后的不良結果。
三、找到共識點。跟用戶做朋友,重要的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有時候不一定要把用戶的心里話說出來,他們需要你幫忙給藏掖起來;有時候用戶需要你說出他們的難言之隱;有時候用戶需要你說出他們不愛聽的。不管是哪種情況,其實都是為了達到你與用戶之間的共識而在做出相應舉措,一個共識點,是用戶對你的情愫支撐,更是用戶對你的傾訴初衷。
四、找到真正的對手。關于這一點,話嘮君想說,看了以下這個案例,或許諸位就明白了。
上個世紀80年代,可口可樂被競品百事可樂不斷蠶食著自己的市場,于是,高層管理者們都把注意力放在了百事可樂身上,全力為每次0.1%的市場增長率而拼搏,爭取以這種方式逐步超越百事可樂。的確,他們是努力得到了回報,可口可樂的市場占有率在慢慢上升,長此以往的話,也未必不是超越百事可樂的好辦法。但當時的CEO古茲維塔(亦被稱為“可樂教父”)發現這個情況后,立即召開了全體管理層會議,堅決制止了這種競爭行為。
當然,有不少與會者都表示不理解甚至強烈反對,但聽了古茲維塔的分析后,所有人都折服了:我們可以把任何一家飲料公司當做競爭對手,但終真正的競爭對手,卻永遠都是市場。調查顯示,美國人一天的液態食品飲用大約是14盎司,而我們的可口可樂,在其中只占到了2盎司的比例。因此,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是百事可樂,而是占據市場剩余的12盎司的水、茶、咖啡、牛奶、果汁等。所以說,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百事可樂或其他任何一家飲料公司,而是消費者的思想。我們應該做到這么一點:當大家想要喝點什么的時候,他們會很自然地想到可口可樂,并且,他們也的確能立即看到可口可樂的銷售點。
之后,古茲維塔宣布了這樣的決定:停止與百事可樂的競爭,改為與0.1%的市場增長率這一情境的角逐。同時,在每一條街的街頭處都擺上可口可樂自動販賣機。
沒有什么能夠限制你的前進,除了你腦中為自己設立的那個限制之外。同樣的,不是什么營銷都能做到成功,除了你懷中揣著一本洞察之道外。至少它不會限制你的前進。
|